国内出现过的企业并购大多是强弱并购模式。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企业提高国际竞争优势的自己需要更为迫切,中国企业并购方法将出现哪种变化?
中国移动(香港)用800多亿元兼并8省市移动互联网、日本日产汽车以近百亿元与东风合资、美国百威啤酒参股青岛啤酒、美国新桥投资参股新进步……一股空前的兼并大潮正席卷中国企业界。据普华永道的调查,在受访的232家跨国公司和产业投资基金中,有七成觉得中国的并购活动会加速增长。
这场并购浪潮不止是企业由于角逐重压和市场需要而自发的内部变革,而且是政府从机制上引导、从方向上控制、从力度上促进的划年代的经济变革;这场并购浪潮,一方面是全球性的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组成和延续,其次也是国内在新的经济建设时期势必产生的历史过程。
近来,中央有关管理机构不断颁布上市公司并购的有关管理方法,如《上市公司回收管理方法》、《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方法》、《关于向外商出售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公告》和《借助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伴随这类政策的颁布,上市企业的并购重组成为市场的焦点。
在世纪之初,伴随国内企业将出现的并购热潮,哪个能把握这次浪潮,哪个就将取得在21世纪激烈的市场角逐中的制高点和主动权。不通过并购而是“滚雪球”式的靠自我积累自我进步,在今天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恐怕是痴人说梦,根本没办法长成“巨人型企业”。因此,面对汹涌而来的企业并购浪潮,中国企业、特别是那些一心想早日进入世界500强的大企业,该怎么样应付?
从以强吃弱到强强并购
根据参与并购的企业的大小强弱来划分,企业并购包含强强并购、以强吃弱、以弱吃强、弱弱并购四种模式。从国内企业并购的短暂历史来看,以强吃弱的形式最为容易见到,弱弱并购、以弱吃强的数目也有不少,但两个势均力敌的企业之间以策略合作的姿态进行强强并购的形式还为数不多,仅有极少量的案例可以称得上强强并购,如发生在2000年的联想并购赢时通案。
现阶段,国内企业的并购主要应该采取哪种并购模式,现在国内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到底应该采取强弱并购为主,还是应该采取强强并购为主。一种代表性的看法觉得,国内企业应该以强弱并购为主,强强并购为辅。其缘由有三个方面:1、西方企业的历次并购都需要经过强弱并购这个主流过程,国内对于这个过程很难跨越;2、国内企业的进步情况参差不齐,强弱并购更合适于国内的具体国情;3、强强并购容易使企业朝垄断化的方向进步,而强弱并购则一般没这种担忧。而另外则有一种截然相反的看法觉得,面对全球化的国际角逐,国内企业应该完全以强强并购为主,第一有选择地做大做强一部分企业,尽快形成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产业的龙头,其他的并购模式则由市场自然进步。
事实上,过分拘泥于国内企业应该以哪种模式作为并购的主要模式并没太大的意义。企业采取哪种并购模式是由其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市场环境和具体经济结构不同,所采取的并购模式自然也会不同。西方各国在已经历程的前四次兼并浪潮中,之所以以强弱并购为主、强强并购为辅,表面上看是各国政府为维护市场公平而进行管制的结果,而实质上却是由于当时各国间市场相对封闭,国际贸易壁垒森严导致的。从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体化加速的趋势,西方各国政府在本国企业已经十分强大的基础上,均致力于打破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世界市场逐步向统一体迈进,企业面对的不再只不过国内同行的角逐,更要面对来自国际上的强大角逐,因此需要迅速扩大自己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优势,在这种背景下,以强强并购为要紧特点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才汹涌澎湃。
在现阶段的国内企业,强弱并购已经历程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这种并购模式事实上只不过企业针对国内相对封闭的市场作出的选择;而进入新世纪后,伴随国内加入世贸组织,企业将愈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浪潮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需要直面跨国公司在市场角逐中的巨大优势。因为国内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吸引,跨国企业对国内早已虎视眈眈,现在贸易大门越开越大,而同时政府以计划方法对企业的保护用途也愈加弱,企业所面临的角逐重压不言而喻。现在,愈加多的跨国公司正进入国内,并且呈现出全方位进攻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企业应该有紧迫感,应该在策略、方案和规范上加以看重,企业采取以强吃弱、以弱吃强、弱弱并购的模式都没办法在短期内尽快做大做强,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强强并购,尽快整理。
因此,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大家要大力推进企业间的强强并购,而股市作为企业并购的主战场,更是要创造条件、打造规范促进上市公司积极进行强强并购。
强强并购出现的背景原因
以前的一般性的企业并购,总是发生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甚至濒临破产,企业的所有者想把企业底价供应,或者国有企业由于长期亏损而负债累累,政府由于财政重压而采取行政性的“拉郎配”方法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对于上市公司,除去这两方面是什么原因外,更大的动机则源自二级市场诱惑的筹资魅惑、巨大的炒作获利空间与对上市企业的不断诈取掏空,于是乎报表重组、财务重组甚至定义重组大行其道,而企业重组的方法也主要局限于简单的资产置换。当然,企业为了适应长远的角逐需要,主动采取前瞻性的策略并购也是有些,如1998年清华同方吸收合并鲁颖电子,2000年联想携手赢时通,都堪称国内经典的策略并购案例,但如此的并购毕竟极少。
目前,国内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一体化加速进步的势头,全球市场渐渐向统一的大市场迈进,地区经济分工愈加明显。从90年代后期到今天,世界性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扑面而来。加入WTO后,国内企业开始全方位同意跨国企业的强有力的挑战。在巨大的市场魅惑之下,跨国企业蜂拥入国内。而国内的现实状况却是,企业的总体规模较小,角逐实力常见较弱,资源配置重复,组织结构落后,专业化协作水平低,过度角逐与垄断并存,相当多的企业尚未在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企业不可以仅仅将眼光放在与国内同行的角逐上,企业重组更不应该专注于股票二级市场的筹资和炒作,而应该放眼国际,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自己的长远进步上,通过策略性的并购重组调整自己的经营结构甚至整个产业结构,同时愈加倡导强势企业之间主动展开策略性的强强并购,以达到迅速壮大企业实力、迎接跨国企业不断蚕食国内市场的角逐甚至与之争夺国际市场的目的。大家觉得,策略并购才是企业并购的正确选择,而强强并购则是企业迅速做大做强的效果最好渠道。
强强并购呈现七个特征
国内的这场并购浪潮,从世界范围来看,是全球性的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组成和延续,从国内范围来看,是影响整个21世纪经济进步的新的并购浪潮。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国内企业需要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做大做强,以迎接全球性的角逐格局,国内企业的强强并购势必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以策略选择为目的,旨在改变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
长期以来,上市公司并购的动机在于上市企业的诱惑的筹资权和二级市场巨大的获利空间。但伴随管理层监管思路的调整及市场投资理念的逐步转变,市场炒作的获利空间逐步减小,而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明显加强。伴随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推行,企业的重组将愈加规范,借助并购游戏获利的可能将更小,获得财务性收益将不再是回收的最主要动力。同时,在全球角逐一体化的格局下,产业整理和进步成为全球并购的主题,调整自己产业规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优势,成为并购的内在驱动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强强并购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筹资圈钱和市场炒作,而是在明确的策略指导下的策略并购,旨在改变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并购的目的主要为集中并购双方的优势,迅速壮大企业实力,迎接国际大企业的不断蚕食,国内市场的角逐甚至与之争夺国际市场,或者最大限度的占领区域市场。之前哄动国内的上海汽车参股韩国大宇汽车一案就是上汽公司面对国际汽车业格局的重新洗牌趋势,积极参与国际角逐而作出的策略选择。
2、并购将以市场行为为主,政府也会在一定量上起到促进和控制用途。
西方国家因为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并购通常都是自主的市场行为,而较少政府干涉,如此有益于并购后的管理整理。而国内则有所不同,过去国内企业的并购更多的以政府推进为主,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主进行的并购行为相对较少,这给企业并购后的整理过程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伴随国内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政府和企业都愈加根据市场规律办事,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会愈加少,而企业的自主程度会愈加高,特别对于强强并购,更是强势企业间充分根据市场规律作出的策略选择,这对于企业的并购过程与并购后的整理过程都是至关要紧的。但对于影响到某些地方利益、部门利益或者企业领导层利益的强强并购,仍然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积极的推进与协调用途,而对于某些可能致使垄断市场的强强并购行为政府部门则相应的要进行控制。
3、以横向并购为主,其它并购形式也多有发生。
从西方企业的历次并购浪潮所处的经济环境与最后结局剖析,首次并购浪潮使西方企业飞速形成一些巨型企业,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杜邦化学公司等,这类公司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甚至直至今都具备超强的国际角逐能力。而在英国等西方国家,由于首次并购浪潮的历史任务没最后完成,后来的第三次并购浪潮仍然以横向并购为主。事实上西方企业的第五次并购浪潮虽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但合并的并购形式仍然以横向并购为主。
国内企业生产规模常见相对较小,角逐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低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角逐重压,面对国际大企业不断蚕食国内市场,国内企业最需要的是迅速做大做强主业,以抵御国际大企业的角逐,甚至与其争夺国际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并购显然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其他并购形式的数目会相对较少,特别是旨在多样化经营的混合并购有时还需要遭到肯定的限制。结合国内现在的经济结构状况,专家觉得国内将第一在汽车、医药、钢铁、饮料、证券、互联网等行业中分别产生几家在国内具备非常高市场占有率并且拥有较强国际角逐能力的企业。
4、产业资本与金筹资本势必会相互渗透。
西方企业从第二次并购浪潮开始,出现了多种产业的相互结合,特别是金筹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相互渗透,如当时洛克菲勒公司控制了美国花旗银行、摩根银行则投资美国钢铁公司,到第三次并购浪潮,这种多角化并购则大行其道。
在国内,伴随市场经济规范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产业资本与金筹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二者势必会进步到相互渗透。海尔、红塔、宝钢等大企业纷纷介入金融产业,发动金融购并风暴,这种多角化并购无论对于金融企业扩充经营资本,还是对于产业企业更好的借助金筹资本都有非常大有哪些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企业第三次并购浪潮中涌现的多角化并购后来被证明大多数是失败的,于是将来便持续的拆分与主业不相干的业务,形成另一种拆分并购趋势。在西方企业的多角化并购过程中,不少企业因此最后走向衰退,如韩国的三大集团盲目多样化经营致使企业遭受很大的影响,甚至致使国民经济的衰退。
国内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虽没形成趋势,但产业资本与金筹资本融合已经初露端倪,这种结合现在并没最后成功的证明,对于这种趋向,需要慎重对待。
5、并购的支付形式多元化。
西方企业在第四次并购浪潮中,杠杆回收的特征最为明显,这跟“垃圾债券”的发行有非常大关系;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的支付形式更多使用股票支付。
伴随国内证券市场的不断进步,法律规范的不断健全,以后企业的并购所使用的支付形式中,现金所占比率将会愈加小,而股票和债券等支付形式会占主流地位,特别是强强并购,很多使用现金支付几乎是不太可能达成的事情。在国内,1998年末的清华同方吸收合并鲁颖电子开创了换股并购的先河。在近阶段,强强并购的过程中使用股票支付的形式会相对较多,伴随债券市场的飞速发展,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完成并购的行为将势必出现。
6、跨国并购行为将愈加多,规模也愈加大。
在世界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中,跨国并购频繁是一个很显著的特征,愈加多的国际企业通过打造国际网盟来促进公司进步,以期飞速占领国际市场。据统计,去年全球跨国投资超越1万亿USD,其中以并购形式达成的超越80%。而国内去年实质借助的外商直接投资中,以并购形式达成的比率不到10%,其进步的空间非常大。从垄断优势的角度考虑,回收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显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前一段时间哄动整个证券市场的新桥入主深进步就是较为典型的案例。去年入世以来,外商在华投资出现了很多新的状况,跨国并购、股权出售等新的投资方法逐步成为外商投资的要紧方法,强强联合这一国际重组新理念渐渐在国内证券市场得到体现。阿尔卡特与上海贝尔、日产汽车与东风汽车的横向拓展无不是国内企业与跨国企业强强联手的典范。
其次,国内企业因为自己实力缘由,还较多把眼光放在国内市场,无暇顾及国际市场,但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参与跨国并购,并且规模会愈加大,上海汽车巨资参股大宇汽车就是国内企业跨国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
7、并购金额大多数将发生在证券市场上。
西方国家证券市场相对健全,强势企业通常都是上市公司,强强并购的案例一般都发生在证券市场上,特别是后来的并购其支付形式多使用债券或者股票支付,如此减轻了企业的现金负担,有益于企业并购的展开,同时上市企业的并购和证券市场的健全又互相促进。
在国内,伴随证券市场功能愈加健全,企业并购行为也愈加多的发生在证券市场上,而对于强强并购,假如没证券市场的平台用途是没办法想象的。值得注意的是,上证所建设新一代买卖与信息管理软件,其目的之一就是鼓励上市公司并购。该系统建成后,海外上市公司可以在上证所交叉挂牌,国内企业可以在上证所并购海外上市公司。若干年将来,国内证券市场不只作为国内企业并购的平台发挥要紧用途,而且便于跨国并购在国内证券市场拓展。
强强并购的环境建设需要加大
1、法律规范环境
从去年开始,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颁布了多项配套的法规政策,旨在促进和规范企业并购重组行为。2001年12月份颁布的《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供应、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公告》与《关联方之间供应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置问题暂行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在重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非常不错的规范和抑制用途。
2002年十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回收管理方法》和《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方法》的颁布对于国内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重组具备里程碑的意义,国务院及有关部委也先后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建议》、《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去年11月份,又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方法》、《关于向外商出售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公告》和《借助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相继颁布。
可以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所需的基本法律环境已经拥有。但这类法律规范并没经过较多的实践检验,并且规范本身也存在不健全甚至不适当的地方,需要逐步健全。现存规范对于垄断行业的并购缺少健全的限制手段,对于过度角逐行业的并购也缺少足够的鼓励手段。需要管理层依据具体状况准时解决并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管理层也需要在一定量上采取宽容态度,毕竟国内大规模的并购才刚最初,不可以因噎废食。
2、社会经济环境
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11年里获得了高速发展,国内已成为亚洲第三大证券市场。但企业面临的国内环境并不完全有益于企业的并购重组,特别是企业间的强强并购。
在企业自己方面,国内产业结构存在企业数目多、规模小、实力弱,资源配置重复等问题,这类结构问题势必导致企业间强强并购困难,大多数的企业不拥有强强并购的基础,少量的企业存在强强并购的基础,但企业间文化很难融合,并购操作困难,并且存在后期很难整理的问题。
在客观环境方面,国中国大陆方保护主义导致区域壁垒紧急,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利益不想参与并购,而企业管理层也由于一己私利同样不想参与,而只有那些完全符合地方利益和企业管理层利益的强强联合,才可以顺利进行,但事实上大多数的并购都要触及到地方利益和某些管理层的利益,完全符合各方利益的并购少之又少,特别是跨区域的强强并购。另外,涉及到不同部门的并购,同样会由于各部门的利益问题而遇见困境。
国内企业一方面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强大重压不能不进行大规模的并购,特别是可以使企业迅速壮大的强强并购,一方面又遇见客观环境的重重制约,实实在在地处于两难的境地。对于这类问题,政府部门需要站在更高的视点上,着眼于整体利益,促进和引导企业的强强并购;而企业领导层更要充分意识到企业所面临的角逐重压,以愈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探寻强强并购的机会,把握汹涌而来的并购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