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不单指儒家传统思想,而是包含“子学”,“经学”等很多方面。“新国学”是相对于“国学”而言的,国学进步到目前,讲求的是“新”,这主要体目前它与现实相联系,可以经世致用。进一步来讲,新国学应该是“国本学”而非“国故学”,即国学本质上是什么,而不是国学原来是什么。传统儒家思想进步到目前,假如大家没扬弃地全盘同意,恐怕大家到今天也读不懂其中的智慧。惟有与目前社会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质,如此才有益于理论的发挥,又能服务于社会,从而使二者相得益彰,这就是新国学的精髓所在。
现在对“新国学”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新国学”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定义,但从大体上来讲,新国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精神,重视传承性和进步性。同时,新国强调对当下的实用用途,重视文化的实践性。另外,伴随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与西方文化精华相结合,从而使中国走向国际化。
1、“新国学”重视进步性
事物是处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当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1](503),“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533)《易传》讲阴阳矛盾、运动变化的朴素辩证观念,并涉及到政治、伦理、道德等各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更是重视事物的运动变化。事物的进步又体目前运动与变化上,具体表现为革新、实用。新国学的精髓在于,它一定了文化的进步与变化,重视了实用性、经世致用性。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文化的社会政教用途,强调把艺术与政治教化联系起来。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183)汉代经学家郑玄对其做注曰:“观”是“观风俗之盛衰。”《汉书,艺文志》言:“古者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这也就是说通过诗歌好了解社会生活情况和政治风俗习惯等。同时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儒家思想的温顺敦厚的政教用途。虽然在一定量上有的不足,汉朝将儒家奉为经典,将它神学化,但归根到底,还是强调文化的实用价值。中国传统国学的一个方面就是重视实用性的特征,国学进步到目前,更应该与现实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
新国学不是仅有文化这一原因,而是包含“新国学”、“新国艺”、“新国语”、“新国术”、“新国医”、“新国商”等多个方面。孔子当时的教学内容就是“礼、乐、射、御、数、术”。由此来讲,新国学的进步也一定体目前多方面:譬如,郑玄的经学,他强调古文经学,他以自己渊博的常识为古文经典作注,但他并没单纯地沿用古文经学家的解释,而是以古文为主,兼及今文,由此形成“郑学”。如在《毛诗笺》中,郑玄趋向于对《诗经》的内容做政治性的见解。在那个年代,相对来讲这应该算得上是一种革新。再如,新古典主义的服装设计,其设计理念是将中国古典元素与现代服装相结合,“中国红”已经成为巴黎时髦服装设计元素之一。另外,中医理论是中国特有些传统文化,《黄帝内经》系统的讲述了中医的理论,它重视阴阳、表里,讲究望、闻、问、切,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大家都知道,中医的优点在于去除病根,缺点便是中医药材味苦,治疗持续时间长,因此不少人不选择中医疗法。现在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中药也使用西药的方法,以胶囊的形式,便于服用。这不能不说是对国医的进步与革新。
2、新国学强调实践性
梁启超觉得,国学应该包含社会实践和念书两个方面,而且社会实践要比念书更重。孔子曾说:“先行而后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常言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只能念书不会考虑的是书呆子。“新国学”重视实践性。“新国学”是每一个人身体力行的事情,是以个生活活和社会实践为目的,个人应该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念书。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用在念书上可以说实践是目的,是检验念书成效的办法。朱熹曾说做学问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说明义理、以修其身、推与人,即“明义理,修其身,为世政。”明理是塑身和为世政的首要条件,明理就要念书。新国学更是重视实践性。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就是明理的内容,明理的目的在于其社会实践性。譬如,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 “仁”并非也不该是“君子”独有些定义,处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遵守仁义之道。尊重孝经爸爸妈妈是实行“仁义”,“事爸爸妈妈几谏”;笃信慎言是实行“仁义”:“巧言令色鲜矣仁”。那样孔子的思想用在当下又体目前哪儿呢?我感觉第一是个人素质的体现,譬如在公共场所可以关掉手机,不大声喧哗,尊老爱幼等一些小事上。每一个人都要孝顺爸爸妈妈、尊敬师长,可以自主地提高我们的素质,言而有信,“慎独其身”。
3、新国学看重中西文化的结合
儒家思想强调“和而不同”,“和”是打造在“不同”的基础上。可能刚开始“不同”表现为矛盾冲突,进而矛盾之间相互融合,达到“合”的状况,在再过仁、礼、乐等修饰之后,“合”最后达到“和”的状况。“和而不同”这个定义还蕴含了一个预设,即“合和”的过程。从儒家“和而不同”的角度来看,“新国学”应该重视中西结合,借鉴其精华以进步其自己。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西文化之间产生相互的影响。第一西学之风刮向中国,大家突破了封建正统的束缚。大家的社会观念、生活习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逐步走向解放和自由。因为西方思想及文化的传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服装上来讲,“西装东渐”,国家政府颁布服装条例,对服装的进步作出了规定,使其趋向浅易和实用。西方立体的服装设计理念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由此独具代表性的“旗袍”应运而生。在饮食文化上,印度人的饮食文化以辣和甜为主,与中国川菜差不多。但现在遍布在各大城市的印度饭店中,所呈现给你的多是中国式的印度餐,你非常难找到特别辣的印度菜,相反,在印度的中国饭店中,不论是大家传统的水饺还是面条都与辣椒相搭配。在文学理论上,中国文学的进步深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如俄国社会历史批评,英美新批评主义,第三社会殖民批评主义等,这类理论对国内小说、诗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国学”是一个新生的值得探讨的命题。总体来讲,“新国学”要重视进步性、实践性,中西结合。